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宣教模式,试点打造全息投影、AR、VR等沉浸式宣教示范基地,强化互联网宣传阵地建设。
环境数据一张图城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都都市圈城市针对生态环境上共保共治的体系建设,早已启动。目前,成都市已启动数智环境工程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精准决策支撑和线上工作体系。
就在《发展规划》落地的两天后,12月1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区域协同立法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全国首次,以地方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的形式,对区域协同立法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和总体谋划,形成一个层级更高、效力更强的区域协同立法制度引领。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针对区域冬季PM2.5和夏季臭氧污染等突出问题,该局编制完成《成德眉资大气污染联控科技攻关方案(2020-2022)》,力争到2022年,实现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为核心,辐射成都平原城市,确保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还将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系统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在成都都市圈内,围绕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早已展开,而在《发展规划》的强化下,加强版的联防联控联治体系,更是令人期待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左右。持续开展石化、工业涂装、汽车制造、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精细化治理。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黄河两岸生态治理与保护、节水降耗等方面走在前列,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碳中和绿色发展展示区,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示范,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创新发展,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强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应用。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态济南。统筹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一批重点区域流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排工程。
2025年年底前,完成镇级和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
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区域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在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不足300吨的地区探索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试点。加强长清、平阴等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基本完成尾矿库污染治理。加大日常监督抽测力度,健全完善超标处罚撤场长效机制,严查超标排放、冒黑烟等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玻璃、陶瓷、铸造、铁合金、有色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加强燃煤机组、锅炉、钢铁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控。深化排污许可管理,我市2017年起在全省率先制定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制度,核发了全省第一张火电和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首创性地为所有持证单位建立了排放口二维码应用系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为我市跨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以涉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企业和化工园区以及南水北调、黄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为重点,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更新重点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等基础数据库。
重点推进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新旧动能转换系统优化升级改造项目,实现向产品优质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持续发展型的精品钢铁强企迈进。落实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第三方治理企业所得税、污水垃圾与污泥处理及再生水产品增值税返还等税收优惠政策。
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落实方案计划,强化部门协作和地方指导,推动目标任务落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
深入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核技术利用单位隐患排查,实现所有核技术利用单位从严监管全覆盖。完善核与辐射应急响应体系。结合露天矿山动态管理台账,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和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强化秸秆禁烧管控,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部门联合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等违法行为。
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强化危险废物处置场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管控。
打造莱芜钢城绿色发展转型示范。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通过建绿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等,拓展绿色空间,高标准开展绿道建设,逐步构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到2025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稳定在37%,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5平方米。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施减量替代,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新增量。
县级以上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创建节约型机关。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河流、重要跨界河流以及其他敏感水体风险防控,编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方案。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量值溯源体系,加强对排污单位和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开展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广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术,鼓励利用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辅料生产水泥。第三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把环境准入门槛。
在泉水直接补给区保护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水质的工业生产项目,禁止倾倒、堆放、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确保泉域地下水生态安全。对颗粒物考核排名落后的道路严管严控,有效实施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提升措施。
推进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为重点,加强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和矿区无序堆存历史遗留废物排查整治。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优于十三五任务目标16.1个百分点,是全省第一个完成消除劣Ⅴ类水体任务的城市,其中小清河水质从常年劣Ⅴ类改善至Ⅳ类,取得了40多年来的历史性突破。
对规模以上餐饮企业、食堂或者在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等人口聚集区且投诉较多的餐饮单位,按规定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推动城市PM2.5浓度持续下降,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按照国家、省生态流量管理重点河湖名录要求,制定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
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推出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2025年年底前,力争将大汶河、小清河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
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实施桑梓店大桥崔寨回河生态森林带建设,构建成长型森林公园体系,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作用,建设集中连片、相互贯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带,打造天然城市绿芯和休闲生态氧吧。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
通过综合治理梯田、蓄水池、谷坊、栽植水保林、经果林等,逐步形成网、带、片、点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淘汰和限制措施,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